牙周病如何治療並非單一標準流程,必須依病程階段、患者全身健康與生活習慣量身規畫。
許多人以為牙周病會自己好,結果錯過黃金治療時間,導致牙槽骨流失、牙齦退縮甚至牙齒鬆動。
本文系統整理從基礎洗牙、牙根整平到牙周翻瓣手術,並深入剖析牙周翻瓣手術後遺症與術後維護策略。
協助專業醫師快速掌握最新實證,並向患者傳遞清晰、可信賴的療程資訊。
牙周病如何治療?先分清病情階段才能對症下藥
治療規畫的首要工作,是依美國牙周醫學會與台灣牙醫學會指引,將牙周病分為「牙齦炎、輕度牙周炎、中度牙周炎、重度牙周炎」四階段。
再依失血深度、附著喪失量及影像學骨質流失情形,制定不同介入層級。
輕度階段以機械性去除牙菌斑與早期洗牙為主;中度則多合併深層牙根整平與局部抗生素凝膠;重度必須評估是否進行牙周翻瓣手術與骨再生術。
該策略不僅能最大化疾病控制,也能減少過度治療帶來的組織破壞。
若忽視階段性原則,患者術後復發機率顯著升高。
- 先分期再治療:避免過度或不足治療
- 結合影像及探診:確保診斷精準度
牙周病分幾個階段?
牙周病依附著喪失量(CAL)及牙周袋深度(PPD)分為四期。
Stage I(牙齦炎)僅表層發炎,去除刺激後可逆。
Stage II出現0–3 mm骨質吸收。
Stage III骨質流失超過牙根長度1/3且伴咬合改變。
Stage IV則涉及顳顎功能障礙與多牙缺失。
醫師應透過周邊X光與CBCT評估骨板完整度,並定期記錄指標以追蹤治療成效。
初期可逆嗎?
若停留在牙齦炎或輕度牙周炎,牙周病會自己好嗎?
文獻顯示僅依賴自發性免疫反應,復原率不足15%。
須配合專業去除牙結石與行為調整,才能逆轉。
錯誤迷思導致延誤治療,重度患者往往錯失保存牙齒機會。
洗牙與牙根整平
洗牙主要針對牙齦上與牙齦邊緣牙石。
牙根整平(SC/RP)則深入牙周袋底部,利用超聲波與硬刮匙去除根面毒素並拋光,降低細菌再附著率。
深層治療後應配合局部德黴素凝膠或0.12%氯己定漱口水,提升殺菌效益。
醫師診斷才是關鍵
自我判斷易忽略深層感染及系統性疾病交互作用(糖尿病、免疫抑制)。
唯有經專業醫師全面檢查及回訪追蹤,才能決定是否需進入翻瓣手術或骨再生程序。
切勿因網路偏方延誤就醫。
牙周翻瓣手術是什麼?深入了解療程不再害怕
牙周翻瓣手術屬於微創牙周外科,透過切開牙齦並「翻瓣」後,直接暴露病變根面與骨壁以便徹底刮治、消毒與重塑骨質。
相較純粹深層刮治,其優勢在於視野直視、細菌清除徹底、骨再生材料置放更精準。
適應症包含探針深度≥6 mm伴水平及垂直骨缺損、持續出血、牙齒活動度增加與非手術治療失敗。
什麼情況下需要翻瓣手術?
當牙周袋>6 mm且影像顯示垂直骨吸收、反覆刮治後仍發炎、或需植骨再生時,翻瓣手術可提供直接修整骨缺損與放置骨粉/可吸收膜,以促進引導組織再生(GTR)。
如合併糖尿病,需先控制HbA1c<7%以降低感染風險。
牙周翻瓣手術怎麼進行?
流程包括:
- 局部麻醉
- 牙齦切線切開並翻瓣
- 齦下刮治與根面平整
- 必要時置入骨粉、膜片或生長因子
- 翻瓣復位並縫合
- 壓迫止血與敷料保護
手術時間視範圍約45–90分鐘。
手術時間與恢復期需要多久?
術後24小時冰敷可減少腫脹;72小時內避免激烈運動與熱食。
約7–10天拆線,1–2個月牙齦重新附著。
完成組織再生需3–6個月,期間須定期回診與專業清潔。
翻瓣手術後會有什麼後遺症?
大部分牙周翻瓣手術後遺症為短暫且可控制的組織反應,包括腫脹、疼痛、牙齒敏感、牙齦退縮與牙縫增大。
根據台灣臨床統計,術後敏感發生率約55%,平均於8週內下降;
牙齦退縮>1 mm者佔30%。適當術後衛教可使不適感減輕50%以上。
- 多數後遺症可逆且預期性高
- 完整衛教 = 減少併發症
常見術後反應有哪些?
- 牙齒敏感:牙根暴露造成對冷熱酸甜刺激反應增強。
- 牙齦收縮與牙縫變大:去除炎性組織後牙齦厚度暫時減少。
- 輕度腫脹與瘀血:可在48小時內緩解。
- 咀嚼不適或牙齒鬆動感:因牙周支持組織重塑所致。
使用含硝酸鉀脫敏牙膏並遵循冷熱交替漱口可加速緩解。
牙周翻瓣手術後遺症會永久嗎?
研究顯示,經專業衛教搭配含氟1000 ppm以上牙膏與夜間護齦凝膠,牙周翻瓣手術後遺症在3個月內恢復率高達90%;
僅少數因個人體質或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敏感持續超過半年。持續回診調整可避免演變為永久性牙齦萎縮。
如何避免後遺症發生?
- 48小時內冰敷、避免漱口
- 遵醫囑使用抗生素與消炎鎮痛藥
- 採用巴氏刷牙法與柔軟牙刷
- 術後1週內使用0.12%氯己定漱口水,避免酒精成分
- 定期回診清創與拋光
患者真實經驗分享
王先生(48歲,台北):重度牙周病接受翻瓣與骨粉植入,術後第二天輕微腫脹,第七天拆線即可正常進食。
三個月後牙周袋由8 mm降至3 mm,敏感感覺已消失,對比術前咀嚼力顯著提升。
治療後怎麼維持牙周健康?這才是關鍵
牙周病如何治療完成後,進入支持性牙周治療(SPT)期。
如未持續維護,五年內復發率高達39%。
因此,林士峻醫師強調「日常自我清潔+專業定期檢查」雙核心。
臨床追蹤顯示,三個月回診清潔能將復發風險降到10%以下;
結合系統性疾病管理(控制血糖、戒菸)可再降3%復發率。
- 照護性牙周病治療(SPT)是守護成果的最後一哩路
- 3 個月定期檢查,效果最佳
養成正確的清潔習慣
- 巴氏刷牙法:刷毛與牙齦呈45°,小幅振動再向咬合面掃除
- 牙線順序:先牙線、再刷牙,能去除60%牙菌斑
- 口腔沖洗機:對牙周手術後難以刷到的深袋有加分效果
使用輔助保養產品
建議選擇
類型
|
成分
|
功能
|
使用時機
|
牙周專用牙膏
|
硝酸鉀、氟化鈉
|
減敏、強化琺瑯質
|
天天刷牙
|
漱口水
|
0.12%–0.2% 氯己定
|
抑菌、降低牙周袋菌量
|
術後1週
|
抗菌牙間刷
|
尼龍PBT軟毛
|
清除牙縫殘渣
|
餐後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