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照鏡子時,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牙齒變長了,總以為這是自然老化,或是牙齦萎縮的正常現象。
但事實上,「牙齒變長」的視覺效果,很可能是牙根外露的警訊。
這不單是美觀問題,更是口腔健康拉警報的信號。
當您注意到這個變化時,心裡可能會有很多疑問與擔憂,像是牙根外露怎麼辦?會不會很嚴重?
別擔心,林士峻醫師將陪您一步步釐清牙根外露的原因、處理方式,以及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,幫助您安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選擇。
文章目錄
Toggle牙根外露怎麼辦?您該知道的第一件事
當您發現牙齒看起來變長了,或是喝冰水會感到牙根外露痛時,這通常意味著牙根已經暴露出來。這個情況在許多人身上都曾發生,但卻容易被忽略。
我們會從頭開始,為您解說這個現象背後的原理,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,幫助您更了解自己的口腔狀況。


什麼是牙根外露?
牙根外露,顧名思義就是原本被牙齦和齒槽骨所覆蓋保護的牙根,因為某些原因而裸露出來。正常的牙齒,從牙冠到牙根,有約三分之二的部分是深埋在牙周組織裡。
但當牙周組織開始退縮時,牙根就無法再得到完整的保護,會逐漸向外顯露,成為一個肉眼可見的現象。
這不僅影響美觀,更可能導致牙齒敏感、牙周組織發炎等後續問題。
牙齒變長的背後,其實是牙齦在退縮
當您覺得「牙齒變長」了,這其實是一種錯覺。牙齒本身的長度是固定的,真正發生變化的是包裹在牙齒周圍的牙齦。
牙齦就像牙齒的地基,當這個地基因為各種因素開始萎縮時,原本被牙齦覆蓋的牙根部分就會顯露出來,讓牙齒看起來比以前更長。
這個外觀上的變化,其實是在提醒我們:您的牙齦健康需要多加關注了。
為什麼牙根會痛?
許多人在牙根外露後,會發現自己對冷、熱、酸、甜的食物特別敏感,甚至會感到牙根外露痛。
這是因為牙根表面不像牙冠有堅硬的琺瑯質保護。牙根外層的牙本質布滿了數以萬計的微小管,這些小管直通牙齒內部的神經。
當牙本質暴露在外,受到食物或溫度的刺激時,這些刺激就會透過微小管直接傳導到神經,引起酸軟、刺痛的感覺。
牙根外露會不會惡化?
牙根外露若置之不理,確實有惡化的風險。暴露的牙根不僅容易敏感,也更容易堆積牙菌斑,進而增加蛀牙的機率。
此外,牙根外露本身就是牙周病進程中的一個重要信號。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潛在的牙周問題,發炎反應會持續破壞牙周組織,導致牙齦持續退縮,齒槽骨流失,最終可能造成牙齒鬆動,甚至脫落。
當您發現自己有牙根外露的狀況,請不要驚慌。這是一個可以被處理和控制的問題。
接下來,我們會更深入探討造成牙根外露原因的多面向,幫助您找出問題的根源。
牙根外露原因不只有牙周病!生活習慣也可能是元凶
我們在診間觀察到,許多患者以為牙根外露就是單純的牙齦退縮,但其實背後成因相當多元,並非只侷限於牙周病。
從您每天的刷牙習慣,到夜間難以察覺的磨牙問題,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牙齦與牙齒的損耗,導致牙齒變長。了解這些潛在的原因,是找到正確治療方向的第一步。
錯誤刷牙方式導致牙齦受損
您可能會好奇,每天都有好好刷牙,怎麼還是會有牙齦問題?其實,刷牙的方式與力道至關重要。
如果刷牙太過用力,或使用過硬的牙刷毛,就像用菜瓜布刷洗碗盤一樣,會對牙齦造成不必要的磨損。
長久下來,牙齦就會像被磨耗的土壤一樣,逐漸變薄、退縮,使得牙根外露。
咬合力過強與夜間磨牙
您是否有過早上起來,感覺顎骨痠痛的經驗?
這很可能是夜間磨牙或咬合力過強所導致。
當牙齒在不正常的壓力下持續摩擦,特別是靠近牙齦的牙頸部,會產生楔狀缺損。
這種磨損會讓牙頸部凹陷,同時也會對周圍的牙齦組織造成慢性傷害,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牙齦退縮,讓牙根逐漸裸露,增加牙根外露痛的機率。
牙周病引起骨質與牙齦雙重退縮
牙周病是造成牙根外露最常見,也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當牙菌斑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堆積,會引起牙齦發炎。
如果沒有及時處理,發炎反應會擴散到更深層的牙周組織,導致齒槽骨流失。
牙齦就像覆蓋在骨頭上的軟組織,當底下的骨頭不見了,牙齦自然也會跟著萎縮,讓原本包裹在其中的牙根逐漸裸露,造成牙齒變長的現象。
牙齦天生偏薄或年齡退化也可能導致牙根外露
除了上述後天因素,有些人的牙齦天生就比較薄,或是齒槽骨的結構相對脆弱,這使得他們的牙齦對外力刺激的抵抗力較弱,更容易發生退縮。
此外,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組織的修復能力會下降,牙齦也可能出現生理性的退縮,使得牙根暴露出來。就像人體的皮膚一樣,隨著時間會逐漸失去彈性。
透過這幾個面向的了解,您會發現牙根外露原因其實環環相扣。
若您不確定自己的狀況是哪一種,歡迎諮詢專業醫師,共同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。
牙根外露怎麼處理?依嚴重程度分為三階段
當您確認自己有牙根外露的問題,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處理。
處理方式會依據您牙根外露的程度、以及導致的原因而有不同。
我們會將常見的治療方法分成三個階段,從最保守的居家護理,到專業的牙周治療,再到進階的手術選項,為您提供一個清晰的治療藍圖,讓您心裡有個底。


初期保守治療:抗敏牙膏與塗氟
如果您的牙根外露還在初期,主要症狀是輕微的敏感與牙根外露痛,醫師通常會建議先從保守治療開始。
抗敏感牙膏可以幫助封閉牙本質小管,阻斷外部刺激的傳遞,有效緩解牙根外露痛。此外,定期在牙科診所塗氟,也能強化牙根表面,降低敏感度。
這些方法雖然簡單,但對於控制初期症狀非常有效,也是許多患者在居家護理上的第一步。
中度建議:牙周治療與咬合調整
當牙根外露的牙齒變長現象較明顯,且合併有牙齦發炎或牙周病時,單純的抗敏治療可能不夠。
此時,醫師會建議進行專業的牙周治療,如洗牙或牙周刮除術,來徹底清除牙根表面的牙菌斑和牙結石,控制發炎源。
若有咬合力過強或夜間磨牙的問題,醫師也會評估是否需要製作咬合板,來分散咬合壓力,保護牙齒與牙齦不再持續受到不當的磨損。
嚴重牙根外露需手術介入
對於大面積的牙根外露,或是牙根外露合併牙齒嚴重敏感影響生活時,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。牙根覆蓋術與結締組織移植是常見的兩種手術方式。
醫師會從口腔內其他部位,例如上顎,取出一些健康的牙齦組織,移植到牙根裸露的區域,就像為牙根蓋上一層保護的「新地基」。
這不僅能解決美觀問題,也能有效降低敏感度,重建牙齒周圍的保護屏障。
從溫和的抗敏,到專業的牙周治療,再到進階的手術,每一種治療方式都有其適用的時機。建議您與專業醫師好好討論,共同為您的口腔狀況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治療計畫。
牙根外露預防與術後保養指南
無論您是正在面對牙根外露問題,或是希望預防它的發生,養成良好的日常口腔照護習慣都至關重要。不只關乎牙齒變長或牙根外露痛的處理,更是維持口腔長期健康的關鍵。
每天兩次正確刷牙方式
正確的刷牙方式遠比用力刷牙來得重要。我們建議您使用軟毛牙刷,並採用「貝氏刷牙法」,將刷毛輕輕放在牙齒與牙齦交界處,順著牙齒生長方向,輕柔地從牙齦刷向牙冠。這樣能有效清潔牙菌斑,也避免對牙齦造成不必要的磨損。
使用牙線、牙間刷清潔死角
刷牙只能清潔到約70%的牙齒表面,剩下的30%需要牙線或牙間刷來輔助。
特別是牙齒與牙齒之間、以及牙齦邊緣的縫隙,這些都是牙菌斑容易堆積的死角,也是牙周病最常發生的位置。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線,能夠徹底清除這些隱藏的髒污,從根本上杜絕牙周病,降低牙根外露原因。
避免過度使用酸性漱口水與咬硬物
長期使用酸性漱口水可能會軟化牙齒表面,讓牙本質更容易受到侵蝕。
同時,盡量避免用牙齒咬食堅硬的食物,如骨頭、冰塊等,這些行為可能導致牙齒產生裂痕或磨耗,增加牙根外露的風險。
術後追蹤與定期洗牙
即使經過專業治療或手術,定期的術後追蹤與回診依然不可少。
醫師會檢查牙齦恢復狀況,確保牙周組織穩定。此外,每半年定期洗牙一次,不僅能清除日常難以去除的牙結石,也是讓醫師為您全面檢查口腔狀況的黃金時間。
牙根外露雖然常見,但只要您掌握正確的知識與護理方式,就能有效地控制與改善。透過專業的協助與日常維護,您的口腔健康可以變得更穩定。
有任何疑問,歡迎您隨時與林士峻醫師討論,由專業醫師為您評估最合適的方案。
延伸閱讀: